大肠

2018-03-22

大肠

  大肠长约1.5m,在空、回肠的周围形成一个方框。根据大肠的位置和特点,分为盲肠和阑尾、结肠、直肠、肛管。大肠在外形上与小肠有明显的不同,一般大肠口径较粗,肠壁较薄。

  盲肠和结肠还具有三种特征性结构 ① 在肠表面,沿着肠的纵轴有结肠带(即独立带),由肠壁纵行肌增厚形成;② 由肠壁上的横沟隔成囊状的结肠袋; ③ 在结肠带附近由于浆膜下脂肪聚集,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脂肪突,称为肠脂垂。这三个特征可作为识别结肠和盲肠的标志。

结肠特征.jpg

盲肠和阑尾

  1.盲肠

  为大肠起始的膨大盲端,长约6~8cm,位于右髂窝内,向上通升结肠,向左连回肠。回、盲肠的连通口称为回盲口。口处的粘膜折成上、下两个半月形的皱襞,称为回盲瓣,此瓣具有括约肌的作用,可防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入小肠。在回盲瓣的下方约2cm处,有阑尾的开口。

盲肠.jpg

  2.阑尾

  1)阑尾的形态 形如蚯蚓,又称蚓突。上端连通盲肠的后内壁,下端游离,一般长约7~9cm。阑尾有系膜,其活动性较大。其伸展的位置较不恒定,以盆位者多见,其次为盲肠后位及盲肠下位,回肠前位和后位较为罕见。因为三条结肠带最后都汇集于阑尾根部,故沿结肠带向下追踪,是寻找阑尾的可靠方法。

阑尾位置.jpg阑尾位置3.jpg

  2)阑尾根部在体表的投影位置:

  通常以脐和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作为标志。临床上称麦克勃尼(McBurney)点,急性阑尾炎时该处可有压痛。

阑尾位置2.jpg

结肠

  结肠为介于盲肠和直肠之间的部分,按其所在位置和形态,又分为①升结肠 ②横结肠 ③降结肠 ④乙状结肠四部分。

  1.升结肠

  长约15cm,是盲肠向上延续,自右髂窝沿腹后壁的右侧上升,至肝下方向左弯成结肠右曲,移行于横结肠。升结肠后面借结缔组织附贴于腹后壁,故活动性较小。

  2.横结肠

  长约50cm,起自结肠右曲,向左横行至脾处再向下弯成结肠左曲,移行于降结肠。横结肠全部被腹膜包被,并借横结肠系膜连于腹后壁,其中部下垂,活动性较大。

  3.降结肠

  长约20cm,从结肠左曲开始,沿腹后壁的左侧下降,至左髂嵴处移行于乙状结肠。降结肠后面借结缔组织附贴于腹后壁,所以活动性也小。

  4.乙状结肠

  长约40~50cm平左髂嵴处接续降结肠,呈乙字形弯曲,至第3骶椎前面移行于直肠。空虚时,其前面常被小肠襻遮盖,当充盈扩张时,在左髂窝可触及。乙状结肠全部被腹膜包被,并借乙状结肠系膜连于左髂窝和小骨盆后壁,其活动性也大。

结肠外形.jpg结肠.jpg

直肠

  1.直肠的位置及毗邻

  直肠为大肠的末端,长约15~16cm,位于小骨盆内。上端平第3骶椎处接续乙状结肠,沿骶骨和尾骨的前面下行,穿过盆膈,下端以肛门而终。直肠与小骨盆腔脏器的毗邻关系男女不同:男性直肠的前面有膀胱、前列腺和精囊腺;在女性则有子宫和阴道。因此,临床指诊时,经肛门在男性可触及前列腺,女性可触及子宫和阴道。

  2.直肠的形态

  1)直肠的分部:直肠在盆膈以上的部分称为直肠盆部,盆部的下段肠腔膨大,称为直肠壶腹,盆膈以下的部分缩窄称为肛管或直肠肛门部。

  2)直肠有两个弯曲:

  上段凸向后,与骶骨前面的曲度一致,形成骶曲;下段向后下绕过尾骨尖,形成凸向前的会阴曲。临床上当进行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应顺着直肠两个弯曲的方向将镜插入,以免伤肠壁。

  3.直肠的构造

  直肠壶腹内面的粘膜,形成2~3条半月状的直肠横襞,其中位于前右侧壁的一条,大而恒定,距肛门约7cm,相当腹膜返折的水平。在通过乙状结肠镜检查确定直肠肿瘤与腹膜腔的位置关系时,常以此横襞作为标志。这些横襞有支持粪便的作用。

直肠.jpg直肠1.jpg膀胱毗邻男.jpg

肛管

  肛管为大肠的末段,上端于盆膈处连于直肠,下端开口于肛门,长3~4cm。

  a:肛柱 肛管上段的粘膜形成6~10条纵行皱襞,称肛柱。

  b:肛瓣 各肛柱下端间有半月形粘膜皱襞相连,称肛瓣。

  c:肛窦 两个相邻肛柱下端与肛瓣围成袋状小陷窝,称为肛窦。窦内易积存粪屑,引起感染,甚至可发展为肛瘘等。

  d:齿状线 各肛瓣和肛柱的下端共同连成一锯齿状的环形线,称齿状线或肛皮线,是皮肤和粘膜的分界线。

  e:肛梳 齿状线以下有一宽约1cm的环状带,表面光滑而略有光泽,称为肛梳。在齿状线以上的粘膜下和肛梳的皮下有丰富的静脉丛,病理情况下静脉丛淤血曲张则形成痔,在齿状线以上者称内痔,以下者称外痔。

  f:白线 肛梳下缘有一环状线,称白线,此线恰为肛门内、外括约肌的交界处,活体指诊时可触知一环状沟,即上述二肌的分界沟。白线以下的皮肤颜色较深,下方不远即终于肛门。

  肛管的平滑肌层和其他部分的肠壁一样,都是由内环、外纵两层肌构成。但此处的环形肌层特别增厚,形成肛门内括约肌,此肌可协助排便;环绕在肛门内括约肌周围的骨骼肌则构成肛门外括约肌,主司括约肛门,控制排便。

肛管.jpg肛管1.jpg

阅读310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