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

2018-03-22

三、内  

(一)骨迷路:是骨密质构成的骨性管道,埋藏于颞骨岩部内,由后外向前内分别为骨半规管、前庭和耳蜗三部分,它们互相通连,内含有外淋巴液。

1.骨半规管:为三个C形的互相垂直排列的小管,按其位置可分为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和外骨半规管。

2.前庭:位于骨迷路的中部,为一不规则的腔隙,内藏膜迷路的椭圆囊和球囊。

3.耳蜗:形似蜗牛壳,位于前庭的前方。蜗底朝向后内(即内耳道底);尖端朝向前外,称做蜗顶。耳蜗的中央是骨松质组成的蜗轴,呈水平位圆锥形,有血管神经穿行其间。耳蜗实为骨性的蜗螺旋管环绕蜗轴约两圈半构成,蜗螺旋管起于前庭,以盲端终于蜗顶。其底圈相当于鼓室内侧壁岬的后部。从蜗轴发出的骨螺旋板突入蜗螺旋管内,骨螺旋板未达蜗螺旋管的对侧壁,其缺空处由膜迷路(蜗管)填补封闭。故耳蜗内共有三条管道,即上方的前庭阶,起自前庭,于前庭窗处为中耳的镫骨所封闭;中间是膜蜗管,其尖端为盲端终于蜗顶处;下方是鼓阶,起自蜗顶,终于蜗窗上的第二鼓膜。前庭阶和鼓阶在蜗顶处借蜗孔彼此相通。

内耳位置.jpg蜗管.jpg骨迷路.jpg

(二)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内的膜性管和囊,与骨迷路形态相似而略小,也分为互相通连的三部,内含有内淋巴液。

1.椭圆囊、球囊:位于前庭内,椭圆囊在后上方,后壁有通向膜半规管的五个开口,前壁以椭圆球囊管接球囊,并延伸出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后者是内淋巴返渗入周围血管的部位。球囊位于前下方,下端以连合管连于蜗管。椭圆囊和球囊壁的内面均有一个局部上皮增厚部分。分别称为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它们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刺激。

2.膜半规管:位于同名骨半规管内,但管径较细小,每管有一端膨大称膜壶腹,壁内有上皮隆起的壶腹嵴,也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

膜迷路.jpg

3.蜗管:套在蜗螺旋管内,尖端为盲端,起端以连合管连于球囊。蜗管的横切面呈三角形,有上、下和外三个壁。其上壁为蜗管前庭壁(前庭膜),将前庭阶和蜗管隔开,外壁较厚,富有血管,与骨蜗管的骨膜相结合,下壁由骨螺旋板和蜗管鼓壁(螺旋膜或基底膜)组成,并与鼓阶隔开。螺旋膜又称基底膜,其上有螺旋器又称柯蒂氏器(Corti器),是听觉感受器。

附:声波的传导

附:声波的传导:

1.空气传导: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前庭窗→前庭阶外淋巴的波动→前庭膜→蜗管内淋巴→Corti器→蜗神经→脑、产生听觉。

由于前庭阶外淋巴的波动,鼓阶外淋巴也产生波动,传至封闭蜗窗的第二鼓膜亦随之振动。假若第二鼓膜固定不动,镫骨运动时,内、外淋巴只能有压力的改变而不产生波动,此时螺旋器将不产生正常的听觉冲动。在鼓膜和听小骨缺损时,声波可经第二鼓膜传入,产生部分听觉。

2.骨传导:声波经颅骨传入内耳的途径称骨传导。

声波→颅骨(包括骨迷路)→耳蜗内的淋巴液→Corti器产生神经冲动→蜗神经→脑、产生听觉。

临床工作中,可将击响的音叉的柄直接压置于颅面(如将音叉柄底放在耳后乳突部)以检查骨传导的情况。骨传导的效能与正常空气传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空气传导被严重破坏时,骨传导对保存部分听力有一定意义。



阅读100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