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
(一)位置:
居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与延髓相续,
下端成人与L1体的下缘相水平。
注:新生儿的平对L3体。
(二)外形:
呈前后略扁粗细不均的圆柱形、成人的长约42~1125px,全长有两处膨大。即:
颈膨大—C5-T1节段
腰骶膨大—L2-S3节段
腰骶膨大以下有:脊髓圆锥和终丝
表面的结构:沟、裂
终丝:自脊髓圆锥向下延伸出一条细丝。(无神经组织)
马尾:自脊髓圆锥以下,腰骶部神经根连同终丝称马尾。
临床应用:腰穿。
脊髓节段与相应的椎骨序数关系:
脊髓节段与相应椎骨序数关系(胚胎3个月以后)
脊髓节段 相应椎骨序数
C1-4 与相应的椎骨序数同高
C5-8、T1-4 相应的椎骨序数+1
T5-8 相应的椎骨序数+2
T9-12 相应的椎骨序数+3
L1-5 平T10-12体
S1-5 Co1 平T12及L1
注意:临床应用、意义。
二、内部结构:
(一)灰质:主要结构有:前角(柱)、后角(柱)、侧角(柱)、网状结构。
1.前角(柱):主要由运动神经元组成。分
按部位分:
内侧核—支配躯干肌(见于脊髓全长)
外侧核—支配四肢肌(仅见于颈、腰膨大)
按形态、功能分:
大型细胞(α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梭外肌)(占1/3)
小型细胞(γ运动神经元)—调节肌张力(梭内肌)(占2/3)
2.后角(柱):主要由中间神经元组成,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后角的神经元分:
缘层—后角尖的边缘区,由较大型细胞组成
胶状质—缘层前方,由小型细胞组成、主要完成脊髓节段的联系
后角固有核—居胶状质的前方,由大、中型细胞组成,发出纤维至背侧丘脑
胸核(背核)—居后角基部内侧,仅见于C8-L2节段、发出纤维组成同侧的脊髓小脑后束
3.侧角(柱):由中、小型细胞构成,仅见于T1-L3节段、为交感神经在脊髓的中枢;S2-4节段为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之一。
(二)白质:主要由大量纤维束组成。
1.上行(感觉)纤维束:
(1)薄束、楔束:
①起止:居后索内,由起自脊神经节内的中枢突组成,经脊神后根入脊髓后索直接上升,T5以下组成薄束、T4以上组成楔束,终于薄、楔束核。
②功能:传导本体感觉及精细触觉。
(2)脊髓小脑后束:
居外侧索周边的后部(L2以上节段),由同侧的脊髓胸核发出的纤维组成,上行经延髓及小脑下脚、止于小脑皮质。传导来自躯干下部及下肢的本体感觉。
(3)脊髓小脑前束:
居外侧索前部的表浅层,纤维主要起自对侧后角基部及中间带。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上行,经脑干及小脑上脚,终于小脑皮质。传导来自躯干下部及下肢的本体感觉。
(4)脊髓丘脑束:
居外侧索的前半及前索白质中。纤维起于后角缘层及后角固有核,其大部分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在外侧索及前索内上行,行经脑干,终于背侧丘脑。分:
脊髓丘脑前束—传导粗触觉
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度觉
2.下行(运动)纤维束:
(1)皮质脊髓束:
①起止、分类:
②功能: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特别是四肢远端的精巧运动。
(2)红核脊髓束:居皮质脊髓侧束的腹侧,此束在低等动物较发达,在人类不甚发达。
①起、止:中脑红核→纤维交叉至对侧→下行于脊髓外侧束内→其纤维经后角神经元中继后、止于前角细胞。
②功能:与兴奋屈肌的运动神经元有关。
(3)前庭脊髓束:
居前索内,其纤维起自前庭神经核后在同侧下行,止于前角运动细胞。与兴奋同侧伸肌运动神经元及抑制屈肌的运动神经元有关。
(4)其他下行束:
顶盖脊髓束:居前索内,起于中脑上丘、交叉后下行;
内侧纵束:居前索内,起于前庭神经核;
网状脊髓束:居外侧索和前索内起于脑干的网状结构。
上述三个传导束的功能:
①与调节肌张力、协调运动有关;
②与头颈和眼外肌的反射活动有关;
③主要参与对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运动的控制。
三、功能:
1.传导功能:白质是传导的主要结构,它使身体周围部分与脑的各部分联系起来。
2.反射功能:它作为低级中枢,有许多反射中枢居灰质内。如:腱反射、屈肌反射、排尿、便反射等。
注:病理情况下,如:
脊髓空洞症:病理改变为脊髓中心部位产生空洞(颈髓多见),造成传导痛、温觉的脊髓丘脑束在白质前连合处被切断,从而引起相应部位(如双上肢)的痛温觉消失。如空洞扩大则还造成相同节段的前角运动细胞或皮质脊髓束的损伤,造成各种运动障碍。
脊髓灰白质炎(小儿麻痹症):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累及灰质前角的病变,造成所支配区域(如一侧下肢)的软瘫,表现有明显的肌萎缩、肌张力低下及腱反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