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传导通路
教学目标
1.掌握锥体系上、下运动神经元的位置。
2.掌握皮质脊髓束在中枢各部的位置、纤维交叉部位及其与下运动神经元联系的状况。
3.掌握皮质核束在中枢各部的位置及其对脑神经运动核的管理。
4.了解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5.掌握锥体外系的概念。了解新纹状体—苍白球系和皮质—脑桥—小脑系的概况。
教学内容
上运动神经元: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及其轴突;发起运动,对下运动神经元有抑制作用
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的神经细胞及其轴突;构成反射弧的传出部分,并对肌肉有营养作用
运动传导通路又称下行传导路,管理骨骼肌活动,分锥体系、锥体外系
(一)锥体系
是管理人体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传导通路,由上下两级神经元组成。其轴突组成下行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皮质延髓束(皮质核束)。
※1.皮质脊髓束
主要由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和央旁小叶前部等处的锥体细胞轴突集合而成,下行经内襄、大脑脚、和延髓腹侧部纤维聚集为锥体。在锥体下端,约75%~90%的纤维交叉(锥体交叉)至对侧,组成皮质脊髓侧束,在脊髓外侧索内下行,纤维陆续止于同侧前角神经元,支配四肢骨骼肌。小部分不交叉,称皮质脊髓前束,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的运动;所以躯干肌受两侧大脑皮质支配。一侧皮质脊髓束受损,主要引起对侧肢体瘫痪,躯干肌运动没有明显影响。
※2.皮质延髓束(皮质核束)
主要由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轴突集合而成,下行经内襄、脑干,沿途发出纤维止于脑干的脑神经运动核。脑神经运动核的细胞发出轴突轴突构成脑神经的躯体运动纤维,分布于头面部的骨骼肌。
(二)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锥体系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路,其结构十分复杂。
组成: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区体运动的一切传导路经,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神经核、小脑和脑干的网状结构等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
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体态姿势和进行习惯性动作,如走路时双臂自然协调地摆动等。锥体外系主要包括皮—纹状体系和皮质—脑桥—小脑系两个系统。
1.皮质—纹状体系
2.皮质—脑桥—小脑系
大脑皮质 大脑皮质
↙ ↖ ↙ ↖
纹状体→背侧丘脑 脑桥 背侧丘脑
↑↓ ↘ ↗
黑质 小脑
↓ ↓
网状结构 红核
↓ ↓
网状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
↘ ↙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核上瘫) |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核下瘫) | |
肌张力 | 增高 | 降低 |
瘫痪特点 | 硬瘫 | 软瘫 |
腱反射 | 增高↑ | 降低或消失 |
病理反射 | (+) | (-) |
肌萎缩 | 短期内不明显 | 短期内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