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感觉器官
第二节 视觉器官
【学习目标】
1.了解眼内物像的形成及简化眼的概念。
2.掌握眼视近物时的调节。
3.掌握瞳孔对光反射和瞳孔近反射的概念。
4.掌握近(远)视及散光眼的成因和矫正。
5.了解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及功能。
6.了解感光色素的组成。
7.掌握视力、视野、盲点、明(暗)适应的概念。
【教学重点】
1.眼折光系统功能及感光功能。
2.视近物时眼的调节、眼的感光功能、简化眼。
【教学难点】
视近物时眼的调节、眼的感光功能、简化眼
【教学过程】
眼的视觉功能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眼的光学介质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1.与眼的折光成像有关的光学原理
2.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性
3.简化眼:
光在眼内的折射极其复杂。简化眼是一个人工假象的模型,其光学参数和其它特征与正常眼等值。利用简化眼可方便地计算出不同远近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据此可检测眼对像的分辨能力,建立视敏度的检查方法。正常人眼辨别视网膜上像的大小的能力即视力或视敏度:5μm,约相当于视网膜中央凹处视锥细胞的平均直径。
4.眼的调节
当眼看远处(6米以外)物体时不需调节,看近处(6米以内)物体时需要调节才能使物体成像于视网膜上。
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晶状体曲率增加:视区皮层→动眼神经中副交感神经纤维兴奋→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驰→晶状体弹性回缩→晶状体前后变凸。
当物距大于6m时,反射入眼的光线近似平行光线,正好成像在视网膜,无需进行调节;当物距小于6m时,需要调节折光系统的曲度。视调节过程是眼内特定肌肉的运动过程,应该由“动眼”神经兴奋所致,而引起肌肉收缩的递质多为乙酰胆碱,因此,晶状体变化是动眼神经中副交感神经纤维作用的结果。
(2)瞳孔缩小:副交感神经纤维兴奋→瞳孔环形肌收缩→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及减少眼球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这种视近物时引起的瞳孔缩小的反射称为瞳孔近反射,属于视调节反射。而瞳孔对光反射是光线强弱变化引起的反射性瞳孔变化。
(3)双眼向鼻侧聚合:使视近物时两眼的物像仍落在视网膜的相称位置上。
5.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能力异常:
近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折光力过强,成像在视网膜之前,需戴凹透镜纠正。
远视:与近视形成原因相反。
散光眼:角膜由正圆形的球面变为椭圆形所致。
(二)视网膜的结构和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1.视网膜的结构特点:色素细胞层、感光细胞层(含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双极细胞层和节细胞层;盲点
2.两类感光细胞的异同:
视杆细胞 | 视锥细胞 | |
分布 | 视网膜周边多,中央凹处无 | 视网膜中心部多 |
外段形状 | 杆状 | 锥状 |
视觉 | 晚光觉(对光敏感度高) | 昼光觉 |
色觉 | 无 | 有 |
空间分辨能力 | 弱 | 强 |
视色素 | 视紫红质 | 视锥色素(3种) |
会聚现象 | 多 | 少 |
由于视网膜中央凹处视锥细胞多直径小而且多为单线联系,因此中央凹处视敏度最高。(视敏度是指对物体分辨能力的强弱而不是对光的敏感度。)视锥细胞承担昼光觉,对物体的空间分辨能力强,同时细胞之间聚合现象少于视杆细胞也与其分辨能力强相适应。
(三)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1.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其代谢:视蛋白、视黄醛、夜盲症
2.视杆细胞外段的超微结构和感受器电位
(1)外段的超微结构
视盘上镶嵌的蛋白质绝大部分为视紫红质。
(2)视杆细胞的静息电位为-30~-40 mv, 比一般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小,这是由于在暗处外段膜上有相当数量的Na+通道开放,Na+内流造成的。
(3)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
(四)视锥系统的换能作用和颜色视觉:
蓝色视锥;绿色视锥;红色视锥
三原色学说:视网膜上存在三种视锥细胞和相应的感光色素,其最大吸收峰为分别在560nm、530nm、430nm处,正好相当于红、绿、蓝三色光的波长。当某一波长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时,使三种感光细胞产生不同程度的兴奋,传入中枢后产生不同颜色的视觉。
(五)视网膜的视觉信息处理:中心-周围
1.感光细胞的感受器电位是超级化型慢电位而不是去极化型慢电位。
2.在视网膜上,只有神经节细胞和少数无长突细胞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3.神经节细胞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感受野较小,对物体的形状和表面特征进行编码;第二类:感受野较大,与物体在感受野内的定位信息有关;第三类:对移动物体反应较强。
(六)中枢视觉通路
(七)与视觉有关的其他现象:
1.明适应和暗适应
2.视野
3.视网膜电图(ERG)
4.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课后练习】
1.视近物时眼如何调节?
2.试述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各有何不同。
3.简述近视眼与远视眼的发生原因及矫正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