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和脑电图
【学习目标】
1.掌握条件反射的概念、建立消退及生理意义。
2.熟悉大脑皮层一侧优势的概念。
3.了解大脑皮层语言中枢的功能。
【教学重点】
1.条件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2.学习和记忆的机制。
3.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教学难点】
1.记忆的过程。
2.学习和记忆的机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与记忆
学习:机体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获得新的行为习惯(或经验)的过程。
记忆:学习到的信息贮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
(一)学习的形式
1.非联合型学习
(1)定义:不需要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某种明确的联系。
(2)分类:习惯化 ;敏感化 。
2.联合学习
联合学习是两个事件在时间上很靠近地重复发生,最后在脑内逐渐形成联系。
(1)经典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无关刺激(铃声)与非条件反射刺激(食物)在时间上的结合而建立起来的,该过程称为强化。
(2)操作式条件反射
动物必须通过自己完成某件运动或操作后(如给予食物)才能得到强化。
(二)条件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1.建立经典条件反射所需的基本条件
(1)需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结合多次,且无关刺激要先于非条件刺激而出现;
(2)条件反射的建立与动物机体状态有密切关系。
2.经典条件反射的消退
条件反射建立后,若反复给予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就会减弱,最后完全不出现,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
产生原因:在不强化条件下,原来引起反应的条件刺激(铃声)转化为引起中枢抑制的刺 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3.巴甫洛夫提出人脑功能有两个信号系统
①现象具体的信号为第一信号,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
②第二信号系统
③相应的语词为第二信号,是第一信号的信号,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系统功能称为第二信号系统。
④第二信号系统是动物和人类区别的重要特征。
(三)记忆的过程(图)
1.短时性记忆
信息贮存不牢固。
2.长时性记忆
形成痕迹,非常牢固,不易受干扰而发生障碍。
3.人类的记忆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
(四)遗 忘
1.定义
指部分或完全失去回忆或再认的能力,它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2.原因
① 条件刺激久不予以强化,久不复习所引起的消退抑制;
② 后来信息的干扰。
3.分类
① 顺行性遗忘:表现为不能保留新近获得的信息,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
② 逆行性遗忘:表现为不能回忆脑功能障碍发生之前一段时间内的经历,多见于脑震荡。
(五)学习和记忆和机制
1.神经生理学机制
感觉性记忆和第一级记忆主要是神经元生理活动的功能表现。
突触的可塑性(习惯化、敏感性、 LTP)改变可能是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元生理学基础。
2.神经生物化学机制
较长时性的记忆与脑内蛋白质的合成有关。另外中枢递质与学习记忆活动有关。
3.神经解剖学机制
持久性记忆(第三级记忆)可能与建立新的突触联系有关。
二、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一)两侧大脑皮层功能的相关
两侧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和视觉的协调功能与胼胝体连合纤维有关。
(二)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大脑皮层一定区域损伤,可致各种语言活动障碍。
1.运动性失语症;
2.失写症;
3.感觉性失语症;
4.失读症。
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优势
1.两侧大脑半球对不同认识功能的优势现象,可通过裂脑实验加以证实。
2.一侧优势
左侧大脑皮层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的现象,仅在人类具有。
左侧大脑皮层的语言活动功能占优,但主要在后天生活、学习中形成的,且与习惯使用右手密切相关。
3.优势半球
左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称左侧半球为优势半球。
右侧皮层在非语词性的认知功能上占优势。
【课后练习】
条件反射是如何建立的?有何生理意义。